2007年9月27日星期四

因为专一,所以专业

其实你说得很有道理,不过人不能同时骑在两匹马上,我们现在人力资源确实太紧张,需要做的事情也太多,只好把其他的事情放一放了。 我自己写了一个可以读sap2000几何模型的转换程序,还可以用用。系里其他一些教授,譬如刘晶波老师用thufiber进行地铁车站抗震分析,也都取得了一些不错的结果。这些都为我们的后续工作提供了很多的帮助。 从我个人来说,我目前更喜欢做一些科研性质更强的工作。希望能每天都做一些别人没有做过,甚至没有试过的事情。比如纤维梁单元和分层壳单元,我们不但比较领先地拿它们来算复杂高层建筑抗震,算桥梁抗震,还拿它们来算结构的连续倒塌,算车桥撞击,甚至算结构的温度场和火灾响应。我总觉得,高校科研要服务于生产,但不能被动的去满足生产的需要,应该做一点技术积累的工作。我看到丰田汽车的研发的一个新闻给我映像很深,说丰田开发一辆新车的时候,都不必专门去研发新的技术,只要从其技术储备里面去挑选即可。我希望在土木领域也能做一点这样的工作。当然,我也很希望能得到其他的帮助,能够在实用化上走得更远。 用一句广告词表达我现在希望努力的方向:“因为专一,所以专业”。 自己一些不成熟的想法,大家见笑了。

一个师兄的结构大师之梦,他的精神值得借鉴!

我认为,结构大师需要不断的学习、充电,而不是取得什么头衔。要做到这一点,必须对结构领域有着超出常人的兴趣。我有一个师兄(硕士),对于结构理论及数学、力学就有着非同寻常的爱好,他最好的休闲方式就是捧上一本国外的混凝土著作阅读。他自己主动的找了许多的数学著作研读,甚至还弄来了数学系的博士论文钻研。而反观一些博士,对于自己的领域并无太大的兴趣。他们缺乏一种主动性,他们的工作仅仅是为了最后能答辩。我曾和一些博士相处了很常一段时间,感觉他们的水平远不如我那位师兄。他们最后也能毕业,但我觉得其实有愧那个结构工程的博士头衔的。
他说兴趣是最好的导师,有了兴趣你才会不知疲倦的去学习你喜欢的方向,兴趣会引导你步步深入,窥得堂奥,终成正果。
其中兴趣包括天生的喜好和由于后天的培养所形成的兴趣。我想由于后天的培养所形成的兴趣更重要,因为它往往是由于你对它了解的深刻而来。 灵感和天赋也很重要,他可以是你花费较少的精力获得更大的收获,或者说,它可以花费同样的努力取得更大的收获。灵感和天赋是有天生的因素,但是也要有后天的积累。其中后天的积累我认为更重要。 因为我们喜好某个方向,所以我们会选择它;因为某个方向有研究价值,所以我们去选择它。其中有一个结合点,想成为大师,必须明白。或者在别人看起来没有研究价值,但10几年后呢?或许你就用上了这10几年的研究成果了。暂时看不到前路,那就瞄准目标用毅力和辛勤去照亮前方!
很有道理,值得借鉴!